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英华
在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部署了今年要抓好的8项重点任务,其中“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引人注目。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这么高级别的经济工作会议层面提到解决种子问题,还是首次。
在这场为中国经济把脉定调的重要会议上,为何要突出强调解决好种子问题?一粒种子,有那么重要吗?
种业发展凉热不均
“当然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回答得斩钉截铁。“因为这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也被称为农业的“最先一公里”。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而种子和耕地就是“两藏”战略的两个要害。抓住种子和耕地,就抓住了粮食安全的根本。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亟需加大育种核心技术创新。如果不能及时补上研发短板,那么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就可能受制于人。
基辛格有句话为人所熟知,“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然而这句话的后半句更重要,“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中国的粮食安全,已经从解决口粮问题,演变为经济安全、生态可持续、源头技术、劳动就业等更复杂的链条。
再进一步说,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不只是要把饭碗端得更牢,也是为了让14亿人吃得更好,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说。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好种子问题,瞄准的是14亿中国人的超大内需市场,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大国,我国种业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元。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种业大省,然而种业发展的链条并不均衡,呈现出冷热不均的局面。具体来说,我省在农作物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小麦、花生和水稻等作物品种培育全部为国内自控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西蓝花、胡萝卜、甜椒等部分蔬菜作物品种,尤其是高端品种,进口超过40%,一旦进口渠道受制,很可能陷入没有种源可用的境地。“国外的种子论粒卖,国产种子论斤卖”,是不少高端蔬菜品种种植户心中的隐痛。孟山都、拜耳、杜邦先锋等掌握洋种子专利权的国际巨头,已经取得了很多品种的“中国第一”。
种子的“卡脖子”问题不言而喻,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迫在眉睫。
“卡脖子”问题怎么破
首先,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各类农作物种类繁多,优势千差万别,“卡点”也不尽相同。要破解“卡脖子”问题,就要从它的实际情况出发,摸清从种质资源保护、研发培育新品种、到推广、市场反馈、再改进研发等完整的种业发展产业链,排查出哪个环节卡,再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找准“痛点”,才能打通“卡点”。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说,要打赢种业“翻身仗”,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
打个比方,我省的花生育种处于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受品类自身影响,繁育系数低,用种量大,价格高,导致传统农户更倾向于使用自留种,购买种子的仅占不到6%,这就给高产、高油酸等新品种推广造成不小的阻力。花生在育种环节没有卡点,而是“卡”在了推广环节。省农科院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院长郑峥建议,可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让农业科技走出实验室并商品化,让科研机构与有实力、有规模的种子公司形成有效连接,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真正打通产、学、研通道。“河南正在建设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就是一个有效举措,理事会由省级和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共同组成,确保科技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建平说,“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孟山都一定能在河南诞生,并且很快就会诞生。”
猪种“卡脖子”的点与花生完全不同。资料显示,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本土猪种市场占有率从90%暴跌到只有2%,来自国外的猪种几乎完全占领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大量本土猪种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曾经被誉为“四川回锅肉标配”的成华猪,2013年的存栏量仅仅只有100头左右。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种猪进口总量超过2万头,创下历史新高。因此,猪种首要的问题是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尤其是一些品质优良的地方品种,比如中国本土的黑猪,不但肉质好,抗病性和繁殖力更强。重视并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才能为农作物育种提供基础保障。
其次,要培育主体,重点是要抓好龙头企业和营商环境。通过遴选一批创新强、潜力大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诸多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使之尽快成为种业创新战略力量。
最后,农业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一个优良品种的种子从发现、到改良、再到推广,至少要十几甚至几十年不懈的努力。“因此,我们希望有关方面能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扶持力度,并保持下去,久久为功。”张新友说。
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让我们共同期待,这粒种子在高质量发展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特别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