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迁徙候鸟“做客”黄河青海省海东段水域,或畅游觅食,或嬉戏打闹,或欢快鸣叫,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新图景。同样在湟水河乐都段,这几天河面上聚集了数百只野鸭在此嬉戏。它们时而将头潜进水中觅食,嬉戏玩耍;时而在岸上晒着暖阳,梳理羽毛,引得市民驻足拍照留念。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区里,代曲村护林员丁增多杰在夏日寺附近去取红外相机拍摄数据时,发现一只黑色的中华鬣羚。不仅如此,生态管护员们还监测到野猪、藏猕猴、大麻鳽等新物种出现,让冬日的国家公园生机无限……从海东到三江源区,处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是青海省近年来重要成就之一。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指出,2020年,我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启动实施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全面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持续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等工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形成。规划实施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实施保护“中华水塔”行动,统筹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编制实施“大美净好”青海湖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河湖长制,积极推行林长制、草长制。构建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召开青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咨询会,举办“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首届河湟文化论坛,实施“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专项行动……一系列举措表明,我们正不断筑牢生态屏障,努力让生态环境成为我省为之骄傲的靓丽名片。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对我们的殷切嘱托。青海省是典型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为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和永续发展,我们一定要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责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方向和动力,努力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风景更多呈现在人们面前,在生态文明建设“快车道”上行稳致远,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必须义不容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系统性思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追根溯源、找准病根,尤其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从源头上、整体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切实开展环保督察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敢于动真碰硬,补齐短板弱项,坚决抓好问题整改落到实处;加强能力建设,层层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干部考察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机制,确保各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态环境好,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更加美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我们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时刻谨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未来,我们要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为子孙后代留下“生态财富”;树牢为民的思想,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中落实好政策,做好生态治理工作,将人民的生活保障好,做到用水更健康,食品更安全,环境更舒适,让人民的生活更有幸福感。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培育绿色产业,引领绿色发展,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护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但道明道亦宽。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不断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杨燕玲)
特别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何责任。
守护绿水青山 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