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70年,地球恢复力逐渐丧失,生物圈反馈效应减弱,如果延续当前的发展轨迹,地球会出现重大危机。”11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秦大河在该委员会2019年全体会议上表示,面对气候变暖等全球可持续发展危机,亟须相关科学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亟须加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可操作建议。
秦大河介绍,2018年10月8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指出,相比工业化前,2017年全球温升已经超过1℃,如果维持当前温升速率,将在2030—2052年间超过1.5℃,相比全球温升1.5℃,全球温升2℃将产生更加严重的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未来地球计划相关的专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应对。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未来地球计划整合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四大科学计划。2014年,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成立,融合了我国参与上述计划的相关专家。至今为止,委员会已经建立14个优先工作组,涵盖环境污染、能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产业转型等多个领域。
2019年1月23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未来地球计划已宣布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联合成立国际地球委员会。今年9月,秦大河当选该委员会联合主席。
“11月19日到21日,地球委员会在美国召开了的第一次全体会议。”秦大河介绍,委员会的任务就是召集全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开展对地球系统的评估,为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如水资源、陆地、海洋、生物多样性等,设定类似于《巴黎协定》规定的“为全球温升不超过工业化前2℃并为不超过1.5℃而努力”的科学目标,以确保地球系统处于稳定并具有恢复力的安全状态。
秦大河还表示:“地球委员会将谋求建立政府间的合作,制定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沙漠化公约、海洋法公约类似的国际公约,作为新的全球发展依据。”
特别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