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插手于自然
所谓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创造人类文明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人类“认识”到的自然,并不是清楚地认识到自然的全部及自然的本质。作为生物统一体的自然界,是不容许人们靠自己的主观臆想来任意分割,解释的,解体分析的自然,早已失去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了。
人类“分解认识”的自然,只不过是死的,虚假的自然,只不过使人们迷入歧途。根据那种所谓科学性的思维,不仅不能真正地认识自然,而且也不可能创造自然。人类就连一片绿叶,一把土也永远不可能认识清楚。
随着知识的丰富,仅仅是根据人类智慧来进一步解释绿叶和土壤而已。
无益的近代农业
现在大多数高产栽培技术,仔细核算一下就会发现其纯收益并没有增加。这主要在于高产策略主要是靠多用化肥,多用农药,乱用机械作业等等。
这些手段实际上并非是积极的增产技术,而只是消极的预防减产的办法。其原因有:
(1)化肥只有在土壤趋向消亡时才有效。
(2)农药只有在作物不正常发育时才有效。
(3)农机具只有大面积急用情况下才能发挥其作用。
因此,当土壤肥沃,作物生长正常,土地狭小时,那些手段是无效的,使用那些手段反而减少收益。
土地一耕,地力就下降
人们认为作物生长需要深厚的土层,只有根系深扎,才能获得更多的水,养分,促进作物生长。
因此,要勤中耕,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才有利于土壤爽水透气,促进硝化作用,释放有效氮。
同时,施到地面的化肥,通过中耕埋进土中,减少挥发,提高肥效,有利于作物吸收。那么,如若草地或无肥栽培的情况下,中耕又起什么作用呢?
中耕促进了土壤的硝化作用,这只不过是自我消耗,暂时的权宜之计而已。
中耕一时是能起到松土透气的作用,但从大局看,中耕破坏了表土结构,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团粒结构,不利于保水保肥。
耕锄越勤,则土粒越细,孔隙越少,土壤越板结。
过去,水稻田一般要中耕5-6次甚至更多,战后由于使用了除草剂,中耕 次数减少了,产量反而提高,这说明中耕只是起到除草的作用。
土壤通气不是中耕的结果,自然土壤随着年代的增长,而变得多孔而松软,这是由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增加,微生物繁殖,地力增进的结果。
耕地有害而无益,土壤的肥沃性和松软性要靠自然力来完成,人为耕地深度也只不过10-20厘米,而绿肥或杂草的根深可达30-40厘米以上。
随着根系的深扎,水,肥可渗进下层,根系死亡后,又增加了土壤的腐殖质,促进了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便变得疏松。
土壤的生态系统是互为关联的。
土壤的腐殖质一增加,结构就改善,微生物就活跃,蚯蚓和鼹鼠自然也就多起来,土壤也就越来越肥沃。
土壤本来就用不着施肥
农民开垦山地种果树时,带走了全部的有机物,经反复耕整,赶走了土壤中的空气,扼杀了土壤微生物,然后种上树苗,施上肥料,使果树完全处于人为的栽培下,肥料的作用也就象久旱逢雨那样显示出良好效果,农民也感到心满意足,说肥料无用,暂时是不会有人相信的。
然而,肥料确实存在于自然之中,人们即使不施肥,自然已给你作好准备,作物照样能很好的生长发育。
古往今来,地球表面的岩石,经风雨的作用形成土壤,栖息着微生物,杂草丛生,巨木繁茂,使母质变成肥沃的土壤。
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从何而来?何时开始产生?虽不太清楚,然而土壤变黑了,肥力提高了,这是事实。与此相反,人们耕种的土地,尽管年年增施大量化肥,土壤却越种越瘦。
草能够使土壤肥沃
要除掉杂草,不如让杂草生长更有意义,有效地利用杂草,这是农民应走的道路。
所谓不除草论,换句话说就是杂草有用论。
自地球冷却,地表风化形成土壤,最初产生细菌,藻类等植物,一切植物都有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每一种植物都有它的作用,一切的植物都朝着促进地表土壤肥沃的方向发展。若土壤中没有微生物,地上不长杂草,地球表面也就不可能形成肥沃的土壤。
因此,杂草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
草根深扎到土壤中,使土壤变得疏松,根系死亡后又增加了土壤腐殖质,促进了微生物的繁殖,肥沃了土壤,繁殖了蚯蚓和鼹鼠,杂草成为土壤生存不可缺少的有机体。
地上若不长杂草,就会招来风蚀,水蚀,水土流失,即使是很小的缓坡,每年的土壤流失量也可达每亩几万乃至几十万斤(1厘米表土层重6-7吨/亩),二三十年后,表土被冲走,地力全丧失。
从长远观点看问题,杂草非但无害,而且有利。
印度农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清扫农法所致。从原则上说,作物与杂草共生是可能的,但当杂草过于繁茂,影响其他作业时,也可除去。
在实践中,从利用杂草的好处看和农作业方便起见,应采取有杂草和无杂草相结合的方式。
不用农药论 世上无害虫
一提起作物病虫害,立即联想到如何防治。
世上有无病虫害呢?为什么不搞免疫防除呢?
在农药公害日趋严重的今天,无公害新农药的开发已迫在眉睫,一般是从利用天敌和开发低毒农药这两方面入手。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除,不会造成公害。
但是,从生物界连锁关系上看,按人为的意志去办事,只能是起到破坏自然秩序和自然平衡的作用。从眼前的利益看,应保护天敌,消灭害虫,而天敌与害虫之间是什么关系,又是如何变化的,人们也很难说清楚。
比如:在多数情况下,直接无害而间接有害,况且天敌是多次相关连的,就害虫自身内部而言,也在互相残杀。为此,在选择农药时,如何区别使用,是很难办到的。
冈田茂吉自然农法的概念
1931年,冈田茂吉先生发表了诗歌《从一片朽叶领略自然轮回的法则》,歌颂了大自然的意质--“土地是物质,物质由土地产生又回归土地”。
这种闪烁着环境科学,尤其是生态学中以生命为中心的物质循环法则的光辉思想,就是自然农法的基本点。
事实上,冈田茂吉先生也是继承了中国老子、庄子和孟子的观点。如“自然农法”这四个字说,不光是依照什么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思,实际上有更深层的含义。
关于自然界中人、地、天的关系,《老子》第二十五章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的许多方面是由其赖以生存的“地”的条件所决定,地的许多条件是由气候条件所决定,植被的多少、土壤的酸碱度和肥沃程度与降雨量、气温、光照等紧密相关,而气候遵循自然规律,即道法自然。
人、地、天三个因素在自然中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农业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自然农法。
自冈田茂吉之后,福冈正信又提出了“自然力农法”--即无肥料、无耕起、无农药、无除草的“四无”农法,以增强地力为基本要素,目的是希望提高作物品质的高营养价值、安全性以及劳动生产性和土地生产性。
通过自然的调解能力,平衡和培育土壤,以形成正常的生物循环,重新找回原有的生活史。
什么是自然农法?
福冈正信解释说:“自然农法是自然之道,无主观的省力之道。其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无’字,‘一切无用论’,即不耕地、不施肥、不除草、不用农药。”
福冈正信认为,现代农业所以能够获得高产,主要是靠多施化肥、多用农药、施以除草剂和勤于机械作业等技术。但是,这种科学农业法其实是一种“病态农业”。
日本自然农法发展历程
正式提出自然农法的创始人是日本的冈田茂吉,1938从旱田开始研究自然农法,1942年开始研究水稻,并指出化肥栽培的作物对人体是害处的,因而提倡“无化肥栽培”。
1943-1947年因为作物不断增产,品质优异,信众增多,这段为启蒙普及期。
1948年,在他自创的宗教团体内部出版的刊物上介绍该做法,许多别的报刊也转载,进入宣传和推广阶段。
1950年,正式称为“自然农法”,51、52年出版图书推广,并成立“抵制食品公害,维护健康会”。但遭到行政机关压制。因为日本当时要推广化肥农业。
1953年,成立“自然农法普及会”,次年出版物发行量达100万册。
1955年冈田茂吉去世。他的教众世接着在日本设立了53自然农法试验场,召开农展会。
1963年十周年庆典活动,表彰有突出表现的人员,次年又召开了首届自然农法促进会。
1968年在商会设立自然食品店和专柜。
1969年因为不断出版图书抨击农药危害,呼吁关注环境问题,这种与日本经济发展的思路不一致,加上工业化的冲击,被迫解散自然农法普及会。活动转移到国外发展。
1970年在泰国开始建立实施农场。
1971年重建自然农法研究委员会,日本有机农业研究会,并确立五年发展计划。
1972年召开农法负责人大会,重开自然食品专柜。并邀请各方面专家成立了环境科学综合研究所。在美国也设立农场。
特别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何责任。
人类“认识”到的自然,并不是清楚地认识到自然的全部及自然的本质。作为生物统一体的自然界,是不容许人们靠自己的主观臆想来任意分割,解释的,解体分析的自然,早已失去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了。人类“分解认识”的自然,只不过是死的,虚假的自然,只不过使人们迷入歧途。根据那种所谓科学性的思维,不仅不能真正地认识自然,而且也不可能创造自然。人类就连一片绿叶,一把土也永远不可能认识清楚。